“保险门”续四:记者有话说

2010-08-27 02:00    作者:    来源:东北网    浏览:

近日本网就网友“穆禹”车辆保险理赔一案进行了系列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数百位网友或在论坛发贴,或直接来电话询问,但是事至今日,记者一直期待着,我们的中国人民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省分公司的领导层能对此事件有一个明确的态度,我们的保险监管部门,能对此事有一个调查和了解,期待终究是期待,无法变为现实。

  本来这是一个简单不能再简单的保户维权案,稍有学识的人都会从我们的报道中看到或感悟到其中的因由。网友“穆禹”元旦期间将此贴贴于东北新闻网金虎论坛,编辑出于保护双方的利益,不使矛盾激化,将贴文压至后台,进行线下沟通协调。但令记者惊讶的是,与省人保负责接待投诉电话的客服人员的沟通中,那生硬的态度,无理的言辞,令记者生畏。当记者耐心的向其解释事件经过,请他及时向有关部门领导反映,但十多天后,仍没有任何反馈信息。不知是下情没有及时上达,还是省人保有关领导不予答理,详情不得而知。

  这期间,网友一直在责问我们作为新闻媒体为什么不履行舆论监督的责任。记者无语。无奈,我们只好继续积极主动的去与中国人民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省分公司的领导们进行沟通。希望有关负责人能就此事给一个答复。

  记者介入此事,只是作为第三方进行客观公正地报道,将事情真相反映给广大网民,新闻媒体不是中介机构,更不是行政管理部门,如果能促成双方友好协商解决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在久等无音信的情况下,记者采访了省人保相关部门的负责人。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秉承客观公正的报道事实真相的态度和原则进行了采访,当时中国人民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省分公司安排理赔部副经理安文树经理进行接待我们的专访。安经理手持一份由辽阳公司提交并经他们修改的就此案回复《消费日报》的稿件应答记者。当记者就此案细节向安经理求解时,没等记者问几句话,专访就变成了群访,人保公司的几位经理纷纷上阵,大有兵来将挡之势,让记者应接不暇。

 省人保的几位经理面对摄像机,毫无惧色,侃侃而谈,言语中颇有不妥之处;“道德风险”,“无冕之王”,“东北新闻网有名有号”等等这些不当言辞频频出现,让记者哭笑不得。难道保户的要求和保险公司所要赔偿的数额相左就是道德风险吗?新闻工作者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怎么就变成了西方所谓的“记者是无冕之王”了呢?过去只能在武侠小说当中出现的“报名报号,有名有号”的这些江湖说法,竟然也能用在一个党的新闻媒体上?

  “才五个月时间”、“交通肇事的案子我们每年处理四十多万起”、“我们是大公司,品牌公司,上市公司”等等。试问一年里包含几个五个月,四十多万起案子也需要每个案子做精、做细、做好,大公司不要店大压客,品牌公司更要讲信誉,上市公司经营不善一样退市摘牌。好品牌不如好口碑,重名誉就得重实际。

  省人保的这几位经理,可能都是保险行业的资深人士,对如此大案早已见怪不怪了,并没有觉得这么长时间没有处理好有什么不妥之处,反而振振有词,指责保户这样不对那样不妥。但记者看到的是破损严重的肇事车辆至今还停在修车场角落里,保户“穆禹”还在一瘸一拐行走在维权的路上,还在忍受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与人保公司相比,他是那么的弱小和无助。而省人保声称高度重视此案,研究了很多办法,但至今记者未看到一份落在纸面上的解决方案。

  人保公司就其规模和影响不可谓不大,但是不是也有许多地方亟待改善和提高?记者记得沈阳雪花啤酒厂有一句精彩的厂训:每一个人都不简单,每一瓶酒才放光彩。保险公司作为窗口行业,每一位员工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环节都体现着服务的质量和公司的形象,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企业团队的多年努力造就的形象。锦上添花容易,难的是雪中送炭,广大保户出了事,就需要我们保险公司雪中送炭,保户们最怕遇到的是保险公司推诿、扯皮、麻木和不作为,最烦的就是出了问题保险公司不是自责而是干脆摆出不怕开水烫的架势。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外资保险公司将会进入国内,保险行业也将重新洗牌,奉劝国内保险公司在逾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多珍重。

  连续报道之后,省人保方面还是杳无音信。本网对此事做了连续报道,并投放在网站首页显著位置,相信省人保有关人士也已经看到了。这期间我们接到上百位热心网友的咨询电话,还有几百位网友在论坛内发贴表达高度关注,其中有不少贴文因网友言辞过于激烈被我们删除了,网友的急切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我们也希望省人保尽快处理此案。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任何省人保方面关于此事的主动答复,是漠不关心,还是正在积极努力协调解决此案?我们宁愿猜测是后者。

  对此案本网将继续保持高度关注,请广大网友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