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四款"质量问题不断车型曝光

2010-08-19 02:35    作者:    来源:雅虎汽车    浏览:

2008年已经过去了,汽车卖得好与卖得不好都只是厂商和经销商应该去操心的事情。而汽车质量的好与不好就和广大消费者息息相关了。回顾整个2008年,在质量问题上犯下致命错误的也有不少车型,下面对2008年在质量问题上犯下大错的车型一一汇总,点名批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汽车企业不要在质量上给消费者打马虎眼。或许还有漏网之鱼,这就要广大消费者去揪出来了。

  上海大众朗逸——要速度不要质量

朗逸【资料图片】

  作为南北大众的战略车型,朗逸和新宝来的地位不言而喻。大众汽车进入国内市场非常早,在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大众建立令人惊讶的口碑。如今这个良好口碑还在给大众汽车带来巨大的销量。(桑塔纳与捷达的狂卖就是口口相传的最好证明)但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众汽车的日子也一天天不好过。于是就有了朗逸的仓促上市以应付危机。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问题也接踵而至。

  由于前期的大量宣传与预热,这款“很平衡”的大众车受到了消费者极高的期待。前期的有效订单都超过了两万,很久没这么红过的上海大众于是坐不住了,朗逸提早了三四个月就上市了。可上市后,是大批用户交了定金却提不到车,各个经销商等待已久的新车效应也逐渐落空。难道产能跟不上?可明明看到仓库里大量的库存积压。为什么呢?由于质量没过关朗逸让大众给卡住了。一边是厂家大量的库存积压,一边是紧张的客户需求,有车不能卖让上海大众哑口无言。

  问题出在哪里呢?原来尽管大众宣称这是合资企业的自主研发产品,但实际上整体设计及零部件采购均是以德方为主,而内部设计则是上海大众产品工程部主导。问题就是出在内部设计上。由于上市太过急切,国内主导的内部设计因为生产员工装配新车还不熟练,外购件的质量控制不甚严格导致整个内饰水平的下降。

  幸好号称自主的朗逸挂的是大众标,还要经过大众总公司的“验货”。就是在这个环节将已经上市的朗逸卡住了喉咙,朗逸的大批量生产最终审核没通过,德方的评审员不认同上海大众所生产出来的朗逸质量足够好,不可以交到用户的手中。于是朗逸刚上市就上演了一出“内部召回”。

  当然后面内部召回以后堆问题进行了改进。但如果没有大众总公司的质量验证呢?自主品牌的自律性何在,在质量上犯下的错误就必须自己承担,朗逸做为一款主流A级车,后续的销量尽管有所上升,但远远没有达到预期。国内还有很多没有总公司来检查的公司,在质量的保证上又有谁去监督呢?

  英菲尼迪G35——问题不断,晚节不保

英菲尼迪G35【资料图片】

  相对讴歌在国内始终很难打开市场不一样,英菲尼迪这个日产顶级品牌却成长迅速,在国内豪华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认同。但成长是要付出学费的,英菲尼迪G35跑车在行将退市时晚节不保,问题突然爆发,这也给刚刚上市的G37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G35在行将退市的时候出的不是一件事情,而是集体性的爆发了连续事件。先是在11月7日,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召回2007年5月11日至2008年10月19日期间生产的2007款英菲尼迪G35轿车431台左右。召回原因是由于由于乘客分类系统控制单元内的电阻元件出现故障,造成乘客分类系统控制单元和气囊控制单元不能通讯,在此情况下,气囊报警灯点亮时,乘客分类传感器报警灯点亮,发生车辆碰撞时,副驾驶席气囊可能无法展开,存在安全隐患。

  召回公报发布后还不到一个月的12月初,英菲尼迪又深陷“刹车门”事件:连续多位车主投诉英菲尼迪汽车在高速行驶时制动抖动严重。要知道G35在国内的保有量还算“稀有动物”,如此多的投诉必然是设计上的硬伤。如果再次召回将是连续两个月的第二次召回,况且这次事故的集体爆发仍然集中在G35身上,车主或许刚刚把车开回来就又要将车开回去进一步的检查了。

  这次群体爆发的事故主要是高速制动抖动明显,在现场技术员检测时,发现制动盘有1个丝的跳动。英菲尼迪刹车盘采用的是整体冲压锻造的先进技术,而非焊接件。整体冲压工艺虽然益处甚多,但有一个小缺陷:整体冲压,热量不能均匀释放,会造成肉眼看不到的盘面小颗粒。不过英菲尼迪的专家称不会影响到安全。但实际来讲,制动有抖动肯定会影响到安全。

  而就在G35问题不断的时候,它的继任者英菲尼迪G37已经确定在12月18日上市了,搭载明星发动机VQ35的G35具有出色的动力性能和环保性能,之前给消费者的形象也很好,但这次G35的“全面爆发”肯定会对作为换代产品的G37产生很大的影响。本身英菲尼迪最大的的不足就是目前国内消费者对英菲尼迪这个品牌还不够了解。如果在产品的品质上首先就不过关的话,英菲尼迪的路就不那么好走了。

  而事情的发生又不能怪罪别人,无论是谁,在汽车品质上出了问题,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处在提升品牌口碑时期的英菲尼迪可不要光顾着宣传而忽略了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说到底,汽车产品本身的质量才是汽车品牌的生存之本。

 长城哈弗CUV——被逼无奈的召回

长城哈弗CUV【资料图片】

  长城哈弗CUV方向机卡死现象的报道在召回前已经铺天盖地。而车主的投诉已经累积到了极高的数量。可是长城汽车硬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谁的方向机出问题给谁换。可这样解决问题哪有个头啊?既然问题已经存在,为什么非要等到问题发生才解决?而且召回本身好像对企业形象有益无害,但国内大部分企业就是不召回。他们宁愿在做广告上花费巨资!可投入那么多做一些大家都觉得假的广告,真的还不如召回解决问题来得诚恳,况且召回对品牌形象有益无害,真的不知道长城是怎么想的。

  在接到了数不清的投诉和更换了数不清的方向机后,长城哈弗终于痛下决心开始召回。日前,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召回管理规定》要求,向国家质检总局递交了召回报告,决定从2008年11月25日起,召回2005年4月1日至2006年7月28日期间生产的部分哈弗CUV旅行车,涉及车辆数量为17916台。

  本次召回范围内的车辆由于部分车辆转向器油封渗油、左腔回油不畅,导致助力油压异常,在低速转弯、转向轮受到较大侧向力时,助力油压力下降,导致转向器转向手感力偏大,感觉沉重,瞬间有阻滞感,可能产生转向安全隐患。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将对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检查更换转向器,以消除隐患。

  其实之前长城已经顶了很长一段时间了。那为什么长城这次狠下决心召回了呢?首先还是投诉的不断增多导致了厂家的危机感,要是出的事情太多明显会影响长城汽车的品牌形象。当年三菱帕杰罗的教训还历历在目,长城不得不防。而另外一个重要的促进因数估计还是由于国家把《缺陷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列入了2008年立法计划。这个意见稿里有相关的惩罚规则,意见稿实施后对企业的惩罚力度将加大。

  哈弗汽车的销量一直在SUV销量榜的前三位,销量的累积导致了投诉的上升,跟哈弗有点类似的是比亚迪F3,随着其销量的不断上升,其质量问题也更多的开始暴露。国内汽车在质量上不下功夫的毛病必然会随着销量的上升而不断扩大。光靠性价比是没办法真正强大的,在质量上漠视用户的结果将是用户对汽车的漠视。

  不管怎么说,长城这次还是下定决心召回了,尽管来得实在是晚了太久,但“亡羊补牢”总比没有好。希望国内的汽车企业在召回这个问题上不要再伤害消费者了。要知道汽车的质量缺陷比三鹿奶粉的危害更大。它威胁到的不仅仅是车主一个人的安全,还有所有其他在路上走的人!

  奥迪汽车——不光烧汽油,还烧机油

奥迪A6【资料图片】

  2007年奥迪“荣列”投诉最多第一名,2008年奥迪还想要保持这个“殊荣”?奥迪汽车烧机油的问题从2006年开始就已经“风靡”全中国了,奥迪作为一个高端品牌在面对烧机油问题给出的答复也实在不令人满意。奥迪大有让烧机油成为奥迪的品牌“特性”的作风。

  作为一个月销量数度破万的汽车品牌,奥迪在国内已经建立其稳固的豪华市场领导地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以技术作为长项的德国品牌,却在中国多年被“烧机油”问题困扰。如果你选择目前最热门的搜索引擎百度和谷歌输入“奥迪烧机油”字样,那么两者搜索到的链接分别超过3万和4万条,覆盖奥迪旗下不同时期的A4、A6、A8等产品,各类疑问与媒体报道也由2006年至今从未平息。

  2008年9月24日,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宣布新奥迪A6L正式在中国与全球同步上市。此次上市的新奥迪A6L是中期改款产品,一共10款车型中有9款沿用老款奥迪A6L的发动机。唯一更换发动机的旗舰型号是为了避开新消费税影响而更换3.2L发动机为3.0TFSI,这也是厂方大力宣传的32项改进中唯一一项涉及发动机的改进项目。同样,新上市的奥迪A4L也有数款车沿用老款发动机。

  A6加长后,A4也跟着加长。A6烧机油了,A4也跟着烧机油了。奥迪真的是将加长进行到底,将烧机油也进行到底。当然,相对前面三车的安全隐患不一样的是奥迪烧机油的问题并不会引发什么安全问题。但作为一个豪华品牌存在问题却无法给一个合理的答复也实在不应该。然道就因为奥迪的高转特性导致机油损耗过大?

  看来买奥迪也要碰运气了(不是所有的车都烧机油,烧机油的也有严重与不严重之分)。买到辆烧机油但又不是很严重的只好加汽油的同时想着再去加点机油了(很严重的奥迪给换发动机)。

  总评:

  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可谓触目惊心,如今责任人都已经开始接受制裁。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口碑是靠质量积累起来的。三鹿经历了这次大事,已经被打入了18层地狱。在汽车界也有前例,三菱帕杰罗的刹车缺陷导致N多的投诉,但三菱拒不承认是厂商的设计问题而拒绝承担应有的责任。直到它的“老巢”日本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才迫于压力开始召回。但这个时候已经失去了企业的形象,三菱这款不错的车型就一直在中国不温不火的卖着。这些都是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