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车第四人

2011-10-18 06:55    作者:小唐    来源:《商界》杂志    浏览:

任何一种存在,都有它的意义。在强手如林的中国汽车业,众泰的存在,如同一颗小草。

  吴建中不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方向盘”的造车疯子。不温不火的他,更像一名头脑冷静的园丁,播种、生根、发芽和成长,一切都在他的盘算中。

  ——众泰汽车的突围,就像一颗小草挤过石缝,迎风生长。

  文/本刊记者 曹一方

  层峦叠嶂,郁郁苍苍。高速公路穿过浙江中部的丘陵地带,沿途不时有大型集装箱车,拖着一集装箱的众泰新车,在对面的逆向车道上错身而过。从杭州上杭金衢高速,再转金丽温高速,约一个多小时,便可抵达永康市。

  永康以“中国五金之都”闻名于世。占地500多亩的中国科技五金城,产品行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成交额超百亿元。然而,永康连续五年纳税第一的企业,并不是五金企业,而是吴建中的众泰汽车。

  业界素闻吴建中为人处世低调内敛。当地电视台曾经做过一档财经访谈类的节目,邀请永康当地的著名企业家谈创业人生。吴建中第一个获邀,但他一直婉拒说:“众泰汽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还不是停下来回顾过去的时候。”

  吴建中低调得有些另类。高速公路永康下道的路口,竟然矗立着力帆汽车的广告牌,这相当于对手将旗帜插到了自家营盘的门口。但吴并不在乎这一池一地的得失:“众泰签了黎明做代言,广告上了央视。”

  吴建中的办公室位于众泰汽车总部大楼三楼,从装修陈设上看,算得上全国车企中最简朴的董事长办公室。在他办公桌正对面的墙壁上,贴着众多国内外汽车品牌的标志,但唯独没有众泰。伏案工作的闲暇,抬头看看对面的汽车标志,不知道这对他来说,算不算是一种激励?

  今年56岁的他坐在《商界》记者对面,腰身挺得笔直,从来不翘二郎腿。回答记者提问之前,他总会习惯性地略微仰头,深思十几秒钟,再配以丰富的手势,用平缓的语速说出来。

  他极为谦虚地问记者:“我们众泰还不强大,恐怕没有资格登上《商界》的封面?”的确,在强手如林的汽车行业,众泰年产销10多万辆、销售70多亿元的规模算不上强大。

  它确实不是最强大的,但却是最懂得“适者生存”的。它几乎开创了国内汽车市场中的一个新品类——都市小型SUV。正是凭此“差异化”,它避开了与强大对手们的正面死磕,得到了一片生存栖息的空间。

  它确实不是最顶级的,但却是最追求“前卫潮流”的。2009年3月,众泰2008EV纯电动汽车在杭州上牌,成为国内首款挂牌上路的纯电动乘用车。其最高时速达110公里,一次充电续航里程达200公里以上。英国《泰晤士报》称:众泰成了世界电动汽车工业的领跑者!

  一位跟随吴建中多年的高管说:吴总属于那种很“面”的人,几乎没有拍桌子发火过,但是他下达的任务,他会定时跟踪、查问进度,让你无法停一停。

  这种“面”,或许就是一种韧性,像一颗石缝中的野草。不求天崩地裂的爆发,只是一点一点地执着摸索,从一丝石缝中努力地挤出来,迎风摇曳、生长。

  ——这就是一部民营车企的突围史。

  海上明月共潮生

  厦门潮湿的海风时常吹起吴建中的思乡心绪,自1974年参军离乡,已已有将近30年。

  2003年时的吴建中,自部队转业后,已经当了16年的国企高管,日子过得舒适安逸。只是,他的内心始终涌动着一股永康人特有的创业热血。

  在父老乡亲们眼中,他从小好学,被视为“将来能成大事”的人。学校里,他一直是班长,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生产队里,牛犁耖耙等农家“十八般武艺”他样样都想尝试。一次,家乡抗洪抢险,年方16岁的他与成年人一起,扛起沙袋跳进水里抢筑堤坝,深得乡亲们称赞。

  1974年冬季征兵时,当地政府本来想把他留下来,当作储备干部重点培养,但他一心向往部队这个磨练意志的大熔炉。在部队里,他一年入党、两年提干,后来上调到师部军务科,负责兵员管理和装备接管理。在此期间,他帮助了不少永康战友学习驾驶技术,成就了很多永康汽车兵。

  后来,身为国企高管的吴建中,每次过年回到永康,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总是会对他赞不绝口:“建中领导的,都是国有大企业啊!”然而,他却打心眼里羡慕周围的亲朋好友们:“你们都是从无到有的创业者,我只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啊。”

  2003年夏天,吴建中接到一个电话,说是几个永康老乡来厦门探望他。一见面,他不由得吃了一惊,除了亲戚好友之外,还有永康的几位市领导。

  几个老乡开门见山地告诉吴建中:永康想造车!想把你请回来!

  造车?!吴建中一下子就兴奋了起来。

  时值浙江民企造车热潮的开端。一直以来,浙江民企独霸着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半壁江山,同时也垂涎着下游利润率高达30%的整车制造。

  1998年浙江台州的李书福先斩后奏,以摩托车企业的出身,闯入造车这个当时的“禁区”,在没有“准生证”的情况下推出吉利轿车。2004年吉利轿车的销量已经突破10万辆。

  “抢跑”的李书福拉开了民企造车潮的历史大幕。一串长长的名单紧随其后,其中名噪一时的有波导、奥克斯、华翔、万丰、青年、中誉、永源、吉奥等企业。2003年10月间,国家发改委竟然先后收到了浙江40余家民营企业要求取得整车生产目录的申请,令人叹为观止。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一切,远在厦门的吴建中都看在眼里,想在心里——是继续留在厦门,做着四平八稳的国企高管?还是回到家乡永康,为家乡为家族,更为自己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这些年来,在国企高管的位置上,他已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此时此刻的他,需要一个更广阔更宽松的平台,来施展才华与抱负。

  一条漫长而精彩的赛道,仿佛在他心间延伸开来,他不愿只当在看台上呐喊的观众,他要全力以赴地参加这场风起云涌的民企造车大潮。一个月后,吴建中告别了安稳的工作与生活,回到了一别30年的故乡永康。

  链接

  浙江民企造车潮(附件资料)

  2003年是浙江民企萌发造车热潮的开端。那一段时期,发政委先后收到了浙江40余家民营企业要求取得整车生产目录的申请。

  在这轮造车大潮中,浙江民企造车呈现出了三大特点。

  首先是上游企业买下游,也就是汽配企业买创造整车企业。比如,2003年5月,生产汽车内饰、占国内市场80%的宁波华翔(10.03,-0.39,-3.74%)集团,收购了河北中兴汽车制造公司60%的股份。同年8月中兴汽车生产的驰野suv正式投放市场。

  其次是借壳上市,即购买有生产目录但经营困难的汽车制造企业,进入造车领域。这是 浙江民营资本进入汽车行业的主要路径。比如,2004年10月,家电企业宁波奥克斯集团收购了沈阳汉乌汽车95%的股权,敲开了进军汽车产业的大门。

  最后是主攻非主流的商务车、特种车、皮卡等。比如,东阳横店集团收购了宁波一家客车厂,进入客车行业。绍兴靖工集团则在杭州成产冷藏车。

  很多浙江民企把进入整车创业看做是产业提升、相关品牌多元化的必经之路。从2004年至今,汽车产业准入门槛不断加高,但这似乎并没有挡住真正想进入汽车业的浙江民企。

  第四条路

  吴建中不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的造车疯子。回到故乡的他清楚一个事实:永康发达的五金业是一块造车的土壤,但是,这也仅仅是土壤。

  众泰集团的投资股东中,有多年主营汽车零配件的家族成员,并且通过多年的发展,汽车零配件生产的这些家族企业已经成为北汽、昌河、江淮等车企的重要的零配件供应商。新组建的众泰集团在这样一个汽车零配件企业群支撑下,做好了进军整车制造领域的准备。

  2003年,当吴建中出任众泰董事长,接过进军整车的接力棒时,众泰已经具备制造基础和资金积累,政策、研发、设计和知识产权等等条件,却千头万绪如同永康周围延绵不绝的山峦丘陵,吴建中和众泰需要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这究竟是一条怎样的路?吴建中反复思索。

  是跟吉利、奇瑞一样,靠自主研发,以低档产品切入市场吗?

  众泰进军整车制造,比吉利、奇瑞整整晚了四五年,两家民营车企如同两条鲶鱼,以低价战术彻底搅动了中国汽车市场,大型国有车企已经放下身段、投入战斗。显然,轮到众泰时,走这条路的最好时机已经过去了。

  是像天津夏利那样,斥资从国外引进一些知识产权,用在自己的车上吗?

  众泰所拥有的,只是汽车零配件和模具,靠引进一部分技术,就造出一辆整车,难度极大。刚刚起步的众泰还缺乏合资的条件。

  是收购国内外某个发展到一定规模的车企吗?

  在国内,汽车工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收购一家永康之外的车企,便失去了永康人自己造车的重要意义。而海外收购在当时对于民营车企来说,无异于痴人说梦。

  那么,众泰究竟该怎么走?

  在一次与商界朋友们的饭局上,吴建中听说,台湾的一条丰田特锐车型的生产线因为财务原因而出售。这个消息一下子触动了吴建中的神经,机会来得正是时候。

  吴建中立即查阅了有关丰田特锐车型的资料,还咨询了不少业内专家,最后得出结论:特锐败走中国,是因为价格太高,12万元的价格已经可以买到一辆内部空间宽敞舒适的中档轿车。但是,特锐这种都市小SUV的定位,是国内前所未有的,只需要将价格下降,必定会受到年轻人群的欢迎。

  “如果众泰拿下这条生产线,便可以避开与强劲对手进行同质化的正面交锋,得到属于自己的成长空间。”吴建中志在必得。

  实际上,在众泰之前,早已有吉利等车企关注到这条生产线,只是因为决策过程漫长没有马上拍板决定购买。

  机会稍纵即逝。

  吴建中立即指挥谈判团队飞赴台湾,促出了整体收购方案,经过几轮拉锯谈判,一举买下了这条丰田特锐的生产线,连设备带模具,乃至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都一起带回了永康。众泰再也不会为知识产权发愁了,“这些模具设备能让我们引进,就意味着他们已经放弃了知识产权。”

  与此同时,占地数百亩的众泰汽车厂区,正热火朝天地建立起来。吴建中的内心激动无比,一颗饱受风吹雨打的小草,终于要生根了。

  特锐大改造

  不辞山万重,花开幽谷中。倘若吴建中没有这种执着精神,就不会有后来跑在各个城市马路上的众泰2008都市小越野车。

  最初,对于吴建中造车,大家都持有怀疑。“造车这么大的一个项目,就是实力雄厚的国企从无到有地造出整车上市,至少都需要5年。就凭众泰现在这点设备,根本不可能。”但是吴建中的内心却很坚决,“只要我往前走,一定会有出路。”

  首先,是制度先行。造车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在一个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上。国企高管出身的吴建中,将国企那套完善的组织制度,搬进了一直野蛮生长的众泰集团,使其既具备民企决策机制灵活的优点,又能够像国企一样有条不紊的运转。

  其次,是职业经理人护航。初期的众泰集团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吴建中力推职业经理人制度,引进现代企业管理人才。吴建中说:众泰既需要职业经理人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发展理念,又需要家族成员极强的事业心和“不能跳槽,只能跳楼”的拼搏精神。

  最后,是筑巢引凤,技术人才得以归心。当众泰购买台湾的特锐生产线时,一批台湾工程师并不愿意跟着生产线一起远赴永康。吴建中很着急,这批工程师对这条生产线相当熟悉,如果他们不来永康,众泰造车的时间表至少要滞后半年。

  于是。吴建中单独约见了三四个声望颇高的工程师详谈。通过深入交流,他发现工程师们对大陆民营车企缺乏信任感。不过这些工程师并不甘于特锐此前在市场上的失败,他们渴望特锐能够重获新生。吴以此为突破口,从市场的角度向工程师们分析:此前的特锐因为造价过高,不被市场接受,而众泰依托之前积淀下来的零配件供应能力,能够通过置换零配件来降低造价,让这款车在价格上更具备竞争力。

  工程师们被这个新奇的思路吸引住了,同时吴建中又向他们承诺优厚的待遇,并把他们请到永康实地参观。最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决定跟着吴建中一起来到永康,成了后来众泰汽车的技术骨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2005年,众泰汽车三个漂亮宽敞的车间落成,从台湾引进的生产线和工程师也按时到位,吴建中马不停蹄地开始了造车计划。

  这条在汽车巨头丰田旗下连年亏损的生产线,能在吴建中手里焕发新生吗?

  吴建和工程师们一起没日没夜地泡在车间里,对特锐车型的每一个零部件进行仔细研究,想办法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使用成本更低的零部件。

  比如,在发动机这个重要的零部件上,如果采用原来的进口发动机,加上关税、运输等环节,就要花费2万多元。而向国内生产发动机的厂家采购,价格大约在1万元左右。但如果众泰自主生产,成本则可以降到6000元,甚至还不到原本进口发动机价格的三分之一。

  一辆整车需要成千上万的零配件,依靠家族汽车零配件企业的底子,众泰汽车牢牢地掌握住了发动机和变速箱两大核心,而其他零配件还是必须向其他配套厂家采购。但问题是,众泰汽车的产品还停留在图纸上,很多配套厂家不愿意与众泰合作。

  无奈之下,吴建中和团队只好背着零件模型,一家一家地登门拜访配套厂家,一方面用诚恳的态度,求人家为自己做模具,另一方面又在价格上与配套厂家讨价还价。

  “通常,100多块的东西,谈到80块就很满意了,但我们砍价却很苛刻。因为之前做过配套,这个零部件需要多少材料,采用了哪种技术,我们都了如指掌。在谈判时,我们会直接向对方提出来,你这个材料成本是30块,加上技术成本,我们给你60块,你的利润就很可观了。”吴建中笑着告诉记者:“这叫成本倒推砍价法。”不少众泰的零配件供应商,都折服于吴建中的内行。

  2005年吴建中瘦了10斤,他已经记不清,当时他带领团队,敲开了多少道门,恳求了多少次人,把众泰造车的故事讲述了多少遍。

  身份的证明

  2005年6月18日,永康大雨。这一天,众泰汽车的厂区张灯结彩,成了整个永康的焦点。

  千呼万唤始出来。30辆众泰2008挂着彩带彩球,依次从生产线上驶出。吴建中坐在第一辆车的副驾驶座上,领着车队浩浩荡荡地绕城巡游——永康人的车,终于造出来了!

  一路上,永康的交警公安倾力支持,不管红灯绿灯一律让车队畅通无阻。沿途的马路两旁,父老乡亲无不驻足观看喝彩。

  坐在车上的吴建中也流泪了。他永远也无法忘记,上一个冬天,永康连续下了三场鹅毛大雪。在三九严寒中,他跟众泰的员工们一起看图纸、查设备,每天都加班到凌晨两三点。员工中有些人累垮了,打个吊针又来上班,大家都怀揣一个理念——要把这个车尽快造出来。

  车是造出来,可吴建中心里仍然很堵,众泰汽车还没有“准生证”,不能在市场上销售。当年,李书福也是因此急红了眼。

  众泰的申报材料早已上报到了国家部委,然而他们等到的结果是,因为种种原因,众泰的“准生证”没有批下来。

  吴建中马上联系相关领导,得知该领导正在成都考察,吴便从北京星夜飞赴成都向领导汇报。

  “汽车都造出来了,都投了几个亿了,拿不到政策几乎等于断了我们的活路啊!”吴建中在领导面前苦苦恳求。领导也很无奈。

  吴建中脑子里一片空白,情绪一激动,堂堂七尺男儿竟然在领导面前跪了下来,领导一下感动了,连忙把他扶起来,“民企造车很不容易,能够帮忙的一定帮,但不能违背规定。”

  实际上,已经有好几家车企的申报材料在国家部委堆了两三年,都还没有审批下来。看到吴建中如此执着,领导最终帮他出了主意——跟有资质的车企合作。

  顺着这条出路,吴建中一连拜访了北汽、一汽和昌河等多家国有车企,但都因为种种原因无功而返。吴建中回过头来,觉得还是找民营车企更有机会,他最终敲开了成都新大地汽车的门。众泰得以“借腹生子”,获允以“大地众泰”的名字在市面上销售。

  为了让这个新品牌闯开市场,吴建中又亲自率领最初只有5个人的销售团队,逐个登门拜访那些具有一定实力的经销商。经销商们一方面被众泰给出的利润空间所吸引,一方面也看到了都市小越野这种新兴车型的市场空间,纷纷与众泰签下合作协议。渠道就这样被一点一点的打开,至今众泰已经拥有数百人的销售团队、1000多家经销商、近600家服务网点。

  市场的反应印证了吴建中最初的判断,充满活力的都市小越野深受年轻人群的喜爱,六七万元的价格也正迎合他们的消费能力。面市第一年的2006年,打着“大地众泰”品牌的众泰汽车,取得了1万辆的年销售业绩。

  ——小草终于挤出了石缝,向辽阔的天空探出了头。

  迎风的生长

  2006年10月,听说一个月后北京要举办车展,吴建中立即率领团队跟北京车展组委会沟通,希望众泰能占有一席之地。然而,业内通常的程序是,提前大半年申报车展席位,现在展台早就已经被其他车企订满了。

  组委会也没有把仅有一款车的众泰放在眼里,只当是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山寨品牌。但吴建中诚恳又坚决的态度最终让组委会同意众泰在靠近门口的外场露露脸。在这条进入场馆的必经之路上,众泰的都市小越野车型让观众们眼前一亮。

  不过,令吴建中郁闷的是,不明真相的媒体却以《众泰被北京车展拒之门外》为题进行报道。

  其实,比这更郁闷的是,寄人篱下的日子。

  从严格意义上说,借新大地汽车的牌照才得以面市的都市小越野车,是大地汽车,而不是众泰汽车。吴建中仍然急着四处寻找拥有牌照的“壳资源”。

  2006年底,吴建中听闻湖南的江南汽车面临重组。江南汽车是国内四家生产奥拓车型的企业之一。2001年李书福为了拿到“准生”公告,入股江南汽车最终曲线救国。后来,李书福将江南汽车交给哥哥李胥兵,因为经营理念上的差异,江南汽车每况愈下。

  这绝对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原本,按照湖南省的意思,江南汽车交由同在湖南的长丰汽车(15.65,-0.06,-0.38%)来重组。然而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性格果敢的吴建中立即赶到湖南与急于出手的李胥兵签订了转让协议,等到湖南省相关部门知道时,已经生米煮成熟饭。

  “当时的压力真的很大,有关部门为了让我们放弃,甚至还通过国家部委找到浙江省,来给我们做工作。”但是,吴建中却咬定不放,他主动找到湖南省领导汇报,表明众泰的决心,承诺将江南汽车留在湖南,并全力让其起死回生。最终,他赢得各方领导的支持。

  2007年,众泰汽车以70%的股权重组了江南汽车,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准生证”。除了保留江南汽车在湘潭的老基地,吴建中还派出得力干将,众泰集团副总裁陈静出任江南汽车总经理,并投资20多亿元,在长沙建成了占地千亩、年产20万辆的新基地。

  为了让江南奥拓起死回生,吴建中带领销售团队,用很短的时间清理了原有经销商的债权债务,并进行快速兑现,重新建立起经销商的广泛信任。在国家推出“减免购置税”和“汽车下乡”的政策下,吴建中顺势推行“千县工程”和“赶集工程”——在1000个县建立一级经销商,形成2000个以上的销售点,建立1000个以上的服务点。

  “只要一万八,奥拓开回家。”江南奥拓复产第一年的2008年,销量突破3万辆,同比增长300%,创下历史最好业绩。

  与此同时,吴建中再次照搬“特锐模式”,从意大利菲亚特手里,买来“梦迪博朗”车型的生产线。这款体宽1.87米的车,前排有3个座位,既像MPV又像轿车,非常适合多功能家用。按照菲亚特的设计,梦迪博朗售价2万欧元,折合人民币20万元,经过众泰的自主改造,售价降至7~9万元。独一无二的车型和低价,使其在国内市场上非常具有竞争力。

  永康、杭州、湘潭和长沙四大生产基地,众泰2008、众泰5008、江南奥拓和梦迪博朗四大主力车型,2009年众泰产销10万辆,销售额达到60亿元。

  冲锋电动汽车

  在永康当地,电动滑板车产业一直产销两旺、出口国外。听闻吴建中要造汽车,一些做电动滑板车出口生意的朋友,半开玩笑式地向他建议,不妨尝试一下开发电动汽车,像电动滑板车一样卖到国外。

  乍一看,这只是外行人不切实际的想法,但却彻底激活了吴建中的思路:“在传统汽车领域,无论我们怎样做,都无法从技术上超过老外,而且即使做到年产销二三十万辆,与那些大型车企相比,众泰的影响力还是相对较小。但在电动汽车领域,大家都还在起跑。

  这的确是一个异军突起的机会。几乎是在进军整车制造领域的2003年,吴建中就开始在同一款车型上,研究汽油和电力两套动力系统。

  巧合的是,就在2003年千里之外的深圳,感受到传统汽车领域重重压力的王传福,也想到整合自己在电池技术上的优势,发展电动汽车。这正是这条战略伏线,使得备受“山寨”指责的比亚迪(18.63,-1.02,-5.19%),获得了股神巴菲特的垂青,一举成为汽车行业里的新贵。

  相同的是起点,不同的是路径。

  从一开始,技术狂人王传福走上了“从电池到电动汽车”的全产业链之路。他将重心放在了铁电池技术的研发上,对于此技术严加保密。

  而吴建中却没有电池制造的根底作为依托。但他背后站着的是,江浙地区占了全国70%市场份额的汽车零配件制造业。

  他深知:电动汽车的发展涉及到电池技术、电控系统和充电网络等诸多重要环节,而且关于电动汽车的争论也不少,到底这条路该怎么走也没有定论。如果单凭众泰的一己之力,不仅无法在短期内取得长足发展,而且还充满了很多未知的风险。

  所以吴建中选择了一条平台整合的路数。他开始在外部寻找电池厂家,成为众泰电动汽车的供应商。

  2008年,吴建中得到消息,汽车零部件制造巨头万向集团投资上亿元,建设锂离子动力电池工厂,每年能为1000辆电动汽车配套电池。他立即找到万向,最终制定了“万向侧重于电池技术,自己则集中精力在众泰车系的平台上,研发电控系统”的战略,让众泰旗下的每种车型,都有纯电动的版本。

  2008年11月,众泰与比亚迪一同进入首批国家电动汽车生产名录。2009年3月,就在比亚迪混合动力F3DM车型上市后3个月,众泰2008EV纯电动汽车正式在杭州上牌,以近百公里的速度飞驰在杭州的高速公路上,成为中国第一辆挂牌上路的纯电动乘用车。

  开着电动汽车上班

  2010年9月20日,上海高洋码头,前来参加“全球资本与企业对接峰会”的国际资本大鳄吉姆·罗杰斯,坐进了众泰5008EV电动汽车的驾驶座。在众人的注目下,69岁的罗杰斯驾驶着众泰的电动汽车稳稳当当地绕场一圈。“没想到中国的电动汽车这么好!”

  一时间,《巴菲特投资比亚迪,罗杰斯垂青众泰》的新闻大量见诸报端。吴建中告诉记者:罗杰斯的确对众泰抱有浓厚的投资兴趣,还约定要到永康实地考察。

  借新能源之势,众泰确实攀上了高枝,成了资本的宠儿。早在罗杰斯之前,君丰资产、兴合集团、海越股份(11.57,-0.14,-1.20%)等11家知名企业和投资机构投资7.2亿元,成为了众泰的战略投资者。

  在资本的助推下,吴建中决定将众泰的电动汽车逐步推向市场。当时,一些高管认为,很多国际厂商都没敢于将电动汽车投入实际运行,众泰是不是应该缓一缓?但吴建中很有魄力:“实验室里的车,永远无法受到真正的考验。”

  2010年5月,30辆比亚迪E6电动汽车成为了深圳市出租车。大半年后的2011年2月,30辆众泰朗悦EV作为杭州市出租车,在西湖边正式发车。

  与此同时,众泰还与国家电网和普天海油展开合作,在杭州建设1座大型充电站、5座中小型充电站、50~100个电池更换服务网点以及130个充电桩,为电动汽车提供网络式的充电保障。

  然而,问题不期而至。2011年4月11日,一辆众泰朗悦电动出租车发生了自燃事故。

  吴建中没有回避,他第一时间组织专项小组,立即奔赴现场配合政府部门善后调查。6月8日,调查结果显示,起火原因为换电池过程中绝缘体受损、电池漏液、局部短路所引发的自燃。同时,在生产、充电和使用几个环节上,监测手段不足的问题。

  期间,众泰联合万向一起做出了详细的安全排查和改装,并且加装了GPS监控,即使在更换电池时候也有专业的监测。6月9日,杭州市正式恢复了众泰电动出租车的运营。

  吴建中说,我们就是要不怕摔跤,一步一步向市场上走。众泰率先将电动汽车推向了个人消费市场。

  2010年6月,众泰在杭州卖出了第一辆众泰5008EV,其市场售价20万元,减去国家补贴的9.6万元和厂家优惠的6000元,实际只需付9.8万元。虽然比同车型的众泰汽油车贵了将近4万元,但其能源消耗成本只是汽油车的六分之一,2年左右就可以回收购车价差。

  为了让更多人的尝试并接受电动汽车,吴建中还采取了以租代售的方式——每个月支付租金2500元就可把电动车开回家,这一价格比杭州市场上桑塔纳的月租赁价格还要低500元左右。

  2010年,众泰电动汽车产销300余辆。按照规划,2015年,众泰汽车年产销要达到90万辆,其中电动汽车要占10%。不过,这并不是一条狂飙突进的高速公路。

  一面是“市场容量日趋饱和,厂家争相扩张产量”的汽车行业疯狂,一面是“各路高手争先恐后,局势不明前路未卜”的电动汽车潮流。在传统汽车领域剑走偏锋,在电动车领域占得先机的众泰汽车将何去何从?

  “引进生产线,自己来改造”的拿来主义,固然不失为一种短平快的立足之道,但却并非长久之计。自主研发的技术实力与值得信赖的品质品牌,才是众泰汽车最终的落脚点

  众泰突围史,正在推进者。

  吴建中每天都是开着众泰的电动汽车上下班。这在老板们都开法拉利或保时捷的永康,确实是一个异类。他说:现在的中国普遍很浮躁,爬了三分之一遇到困难,就会萌生新想法。他欣赏欧洲人的造车“范儿”——认准一个方向就会一直向上生长。